2011年9月8日星期四

  陳家興:師德連著私德與公德

  一個人道德觀念的塑造成形,大多就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那些時期。而一旦成形之后,其道德價值觀終其一生難變。習得好德,令其受用終生。品行不佳,則日后終究會在社會上為惡。在這個意義上,師德之重,重于千鈞。
  作者:陳家興如果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中,師德之堤高筑,其言其行皆能深刻影響學生。如果在各類學校中,把德育這一課徹底革新,將有潤物無聲之效。
  不合格教師將退出,師德不達標者,將被一票否決。這一新規意味著教師隊伍開始建樹“退出機制”,對于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確有促進之功。在第27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把師德制度化,對于教師隊伍亦確有正本清源之效。
  古言師者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未見有“德”。不是不重視德,而是把德作為了一個先在的前提,如同空氣與水一樣重要,但不必事事處處提及。無空氣者何以生存?無德者何以為師?然而,這么個簡單的至理,卻在現代的一些教師身上變成了尷尬的現實生存。
  前有“范跑跑”樹為惡例,一些人不以為恥,反以為然。原在于認為師者可以不必重德,有才善教即可,實乃短見。一如空氣純潔時,沒人感覺空氣的存在;一旦空氣污染,方知空氣緊關人命。同理,及至師德低下,頻有惡語惡行,方令人感嘆,師德滑坡,最終必危及社會公眾。
  現今社會,一些人不斷棄守自己的道德原則,屢屢降低自己的道德底線。從生產有毒食品,自己不吃,卻坦然給他人吃;到不講誠信不守法角鋼度唯利是圖,什么賺錢干什么而不管良知;再到為人處世日見少“利他”多“利己”,把自己的獲利建在他人痛苦之上;乃至疑似反誣伸出道德援手之人的系列“彭宇案”,莫不表明社會公德滑坡、私德不彰日益增多。歸根溯源,多可溯及于學校德育不佳,師德不免螺絲角鋼架范。
  正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在學校教育中,身教同樣重于言傳。只不過前者隱性,后者顯性,卻潛在地互證著。當一個教師說萬能角鋼得頭頭是道,其行卻不佳,就會在學生心中直觀地印證其口是心非,直觀地表明他之所教全部為假。
  一個人道德觀念的塑造成形,大多就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那些時期。而一旦成形之后,其道德價值觀終其一生難變。習得好德,令其受用終生。品行免螺絲角鋼不佳,則日后終究會在社會上為惡。在這個意義上,師德之重,重于千鈞。
  如果在教師隊伍中,師德之堤高筑,其言其行皆能深刻影響學生。如果在各類學校中,把德育這一課徹底革新,確有“潤物無聲”之效。或許在一二十年后,社會道德風氣將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改觀。
  然而,放眼當下一些學校,德育課不是被擠占,就是變成了一個在課堂上的道德說教、概念表達。如此德育,最終育出來的,多半是道德表面文章做得很足、大道理講得很圓,但做起事情來卻私德公德完全不顧的“分裂型”人群,豈不令人喟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