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滸傳》播出已過半,收視可謂是水漲船高,但從我個人角度來講卻追逐的情緒卻降低。原因有二,第一是我心目中梁山泊的輝煌已成了過去式,就從這托塔天王晁蓋的死開始;其次就是我并不喜歡整部水滸后半部那為招安而奔命的窮折騰,核心部分的“義”其實已結束,剩余的基本都是討得體制喜歡的調調,一堆的雜貨戲。
托塔天王晁蓋的梁山,是血性的梁山,是為全天下受苦受害的英雄豪杰們營造了一個烏托邦式的自留地。這里無王法,這里有自由,是當權的皇族王侯們心頭的一根刺,想起來都得疼半天,就甭說是去碰上一碰了。彼時的梁山泊,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當真是有著一股子笑傲江湖的化外風情,卻只因這晁天王的一死,就變了天了,窩囊廢宋江往后就直接把兄弟們帶入了囚籠,送進了溝里。
所以這晁天王的死,無論是在全劇還是在原著小說中,都有著強烈的分割意義,自此之后,梁山不再是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也失去了舊有的江湖情懷,而只是淪為了一個濃縮的政治實體,莫不見那聚義廳也被替換成了忠義堂的招牌,向朝廷的獻媚行動就有計劃有策略也有步驟地開始實施。這曾頭市一戰,史文恭的黑箭事實上就起到了助紂為虐的劃時代作用,梁山奔上死路,誰也甭想回頭。
再者,這新版“水滸”的新面孔里,我唯獨看這呂良偉所扮演的晁天王親切些,縱橫藝壇三十余載,他身上的氣場不減,所輻射出來的江湖味兒也非其他演員可比擬。無論是在《上海灘》還是《丁力傳》中,他都能把黑老大的范兒給施展得淋漓盡致,哪怕是發哥在身邊也不輸幾分,而今在這梁山上嘯聚山林,怎能輕易讓人把風頭奪去。想來導演就是要發揚呂良偉身上這得天獨厚的傳統優勢,更在角色詮釋中給他設置了新的命題,那就是詭詐,更添上幾分真正意義上的江湖氣息。
從聽從吳用安排逗翻楊志竊走生辰綱,到梁山泊上伙同哥幾個逼林教頭犯渾宰了那秀才,就足能看得出這晁天王并非個動粗使蠻力的渾人。生在江湖,奔于市井,詭詐的成分幾乎就是其活命的制勝法寶,義氣并不代表愚昧,也只是針對于兄弟。劇中這一點變化是呂良偉所帶來的特色,粗線條的外表輪廓下總是夾雜著一絲絲詭氣。
另外,呂良偉所塑造的這一版晁天王會有些許行伍色彩,不知有心的觀眾們發覺了沒有,舉手投足間及其講求分寸,極顯章法與規矩,流露有軍人特質。這一點,不知是不是與他近些年來連番演繹軍事將領有關,從八一廠的大片《八月一日》中的葉挺,到后來抗戰大戲《喋血孤城》中的余程萬,還有今年政宣大片《建黨偉業》中的吳佩孚,都是近代名將名帥。這份行伍氣質帶入到新版“水滸”中,令晁天王平添了江湖味道之外的一重統帥氣場,英武的很。
新版“水滸”中晁蓋的戲份加重,沒如老版那般匆匆忙忙的只替宋三郎打醬油,就足以證明改編過程中主創的編導們對這個人物的偏愛,而呂良偉這足能壓得住梁山眾英豪的非凡個人表現也起到了關鍵作用,經驗,是他場地租借相對于年輕演員們最獨門的法寶,也是令這個紙面上不受重視的梁山頭領真正鮮活起來的原因,這完全可以算是他以個人的努力改觀了這版陷于風口浪尖上的歷史大戲,令百年來都被我們忽視掉的“水滸”領袖找回了自己的靈魂與生命。呂良偉與晁天王一樣,乃沙里明珠,真英雄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